Chinese Opera Percussion

京劇

京剧发展

清朝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来自南方的四个徽剧戏班三庆班、四喜班、和春班、春台班(称为四大徽班)陆续来到北京,史称“徽班进京”。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“二黄”声腔为主的“三庆”,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,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。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,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。随后,另外三个徽班:“四喜班”、“春台班”和“和春班”也来到北京,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,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。

清朝道光年间(1828年前后),大量湖广地区演员进京表演,带来了汉调(楚调、西皮),造成剧团的大融合,许多汉调艺人,加入徽班,与徽班同台演出,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,形成所谓的“皮黄戏”。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,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,有了“京音”的特色。

到了清末,被称为“四大名旦”的梅兰芳、程砚秋、尚小云、荀慧生4位演员在上海的现代戏剧的启发下,对京剧进行了进一步的洗练。这4个人甚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,给京剧带来了革命。

京剧唱腔

京剧的唱腔为板腔变化体结构,以「二黄腔」和「西皮腔」为主;此外还有「反二黄」「反西皮」「四平调」「反四平调」「南梆子」「高拨子」「吹腔」等。 二黄腔的板式有导板、回龙、慢板、慢三眼、中三眼、快三眼、原板、散板、摇板、滚板等。西皮腔板式有导板、板、慢三眼、快三眼、原板、二六、流水、快板、散板、摇板等。

唱腔 板式
上板:有固定节拍 无固定节拍
二黄腔 原板 慢板 中三眼 快三眼 碰板 滚板 散板 导板 摇板
西皮腔 原板 慢板 快三眼 二六板 流水板 快板 散板 导板 摇板
2/4 4/4 4/4 4/4 2/4 1/4 1/4

京剧乐器

京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,文场主要指管弦乐器,有京胡、京二胡、月琴、弦子、笛、笙、唢呐等。武场主要指打击乐器,有檀板和单皮鼓(班鼓)、大锣、铙钹、小锣等。

锣鼓相声谐音字对照表

谐音字 乐器 - 演奏方式 谐音字 乐器 - 演奏方式
扎/衣/一 板单击 小锣单击
达/答/大 班鼓右手单击 小锣轻击
班鼓左手单击, 或双楗同击 小锣闷击
班鼓双楗重击 饶钹单击, 或与小锣同击
嘟(儿) 班鼓双楗滚奏 饶钹轻击, 或与小锣同击
班鼓右手轻击 饶钹闷击, 或与小锣同击
哆罗 班鼓右手连击 仓/匡 大锣单击, 或与小锣、钹同击
隆咚 班鼓右手先后击打 大锣轻击, 或与小锣、钹同击
八答 班鼓左右手连击 大锣闷击, 或与小锣、钹同击
班鼓双楗滚奏后收音 乙(个) 休止

锣经

一锣

  1. 大锣一锣
    |(双支)仓 - ||
  2. 小锣一锣
    |(单支)台 - ||    | 大 - | 台 - ||    | 哆罗 - | 台 - ||
  3. 撕边一锣
    撕边指以鼓签连续急促地轮奏单皮鼓,多用以衬托念白和动作。武戏中最紧凑的对打,或单人连续耍刀花、枪花、棍花时,往往停奏其他打击乐器,用撕边衬托,后接一锣,称撕边一锣。
    | 大大 大大 | 崩 - | 仓 - ||
    | 大大 大大 | 隆咚 - | 仓 - ||
  4. 冷锤
    冷锤通常是为了配合最坚定的语气或简短的下场亮相。
    | 八答 - | 仓 - ||
  5. 崩登仓
    崩登仓或作八答仓。配合“亮相”的动作,表现某种戏剧情绪动作的突然变化。或用于“叫板”之前以增加气势。
    | 八 - | 大 - | 仓 - ||

两锣

  1. 大锣住头
    大锣住头多用于歌唱的终止,念白的段落(同时配合动作并加重语气的作用)
    | 0 大台 | 仓 才 | 仓 ||
  2. 小锣住头
    小锣住头多用于歌唱念诗的结束部分,配合上下场(主要角色第一次上场不用)
    | 0(一指)| 台 大 | 台 ||
  3. 大锣收头
    多用于小段落歌唱的结束,或干牌子等的结束。
    | 衣大 衣 隆咚| 仓个 乙才 | 乙台 | 仓 - ||
  4. 小锣收头
    多用于小锣开唱的摇板,原板。
    | 衣大 衣 隆咚| 台个 乙台 | 乙个 | 台 - ||
  5. 小锣二、三锣
    多用于走边后唱散板曲牌中。
    | 0(一指)| 台 - | 台 - | …话白或唱… | 台 令 | 台 - | …话白或唱… ||

三锣

  1. 单楗大锣三击
    单楗三锣多用于唱腔的结束部分。
    | 大衣 0 0| 仓 仓 | 仓 ||
  2. 双楗大锣三击
    多用于配合演员“一二三”有节奏性的动作,和加强念白,唱腔中的语气等。
    | 八大 台 | 仓 仓 | 仓 ||
  3. 小锣三击头
    可以配合上下场及一般的小动作。
    | 大衣 0 0| 台 台 | 台 ||
    | 台 - | 台 - | 台 - ||

四击头

  1. 软四击头
    多配合简单的亮相。
    | 大 台 - | 仓 仓 | 仓 - | 仓 ||
  2. 四击头
    多配合简单的亮相。
    | 大 台 - | 仓 - | 仓 七 | 仓 七 | 仓 ||
  3. 切头
    配合紧张急促的动作,特别是念白紧接身段。人物临死前的挣扎。趟马中也用。
    | 崩 嘟儿 台 | 仓 仓 | 七 - | 仓 ||

五击头

  1. 大锣五击头
    多用于人物的上下场,及简短的动作(但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不用)。
    | 大 台 | 仓 七 | 仓 七 | 仓 ||
  2. 小锣五击头
    多用于散板曲牌中配合身段。
    | 大衣 0 | 台 台 | 台 令 | 台 ||

归位

  1. 大锣归位
    多用于开始念引子,念诗,念对句及唱曲牌和大段念白之前。
    | 大 台 | 仓 - 嘟儿 才台 | 仓 - | 仓 - ||
  2. 小锣归位
    用法同大锣,但多用于场面较小,较随意的场合。
    |(一指)| 台 - | 大 大 | 台 大 | 台 - | 0 大 ||

导板头

导板是单句体的板式,本身不能独立唱段,常用于混合板式的第一句,作为全唱段的引领部分,具有唱段的引子性质,故名导板。

  1. 大锣导板头
    | 大 台 | 仓 - 嘟儿 才台 | 仓 - |仓 - | 台 大 ||
  2. 小锣导板头
    | 0 大大 | 台 台 | 台大 令台 | 乙令 台 - ||
  3. 南梆子导板头
    | 大 台 | 仓 七 仓 七 | 顷 - | 仓 多罗 ||

帽子头

  1. 大锣帽子头
    多用于庄重、宏大场面引子的中途,用以加强引子的声势和气派。帽子头也可作回龙,快三眼,反二黄慢板的入头(需在底锣之后加“多罗”)。
    |(一指)台 | 仓 才 | 仓 才 | 0 仓 | 仓 (多罗)||
  2. 小锣帽子头
    多用于主要角色第一次上场(多用生,净)。也可用于慢板的入头(西皮,二黄均可)。
    |(一指)| 台 - | 台 - | 台 - | 台 大 | 台 大 | 台 0 | 台 (多罗 )||

哭头

哭头是京剧声腔的附属板式之一,是剧中人伤心哭泣时的一种专用唱腔,哭头因此也叫哭腔。其本身不能构成完整的独立唱段,只作为某一种板式的附加部分出现,用以渲染伤心、悲痛的气氛。

  1. 大锣哭头
    | 嘟儿 拉 | 仓 - | …接唱… | 八大 台 | 顷 - | 仓 - | …接唱… | 仓 - | 仓 - | 仓 仓 | 台七 台0 | 仓 - ||
  2. 小锣哭头
    | 0 大大 | 衣 衣 | 台 - | 台 - | 台 台 | 台 令 | 台 - ||

叫头

多用于剧中人情绪激动而有所呼号﹑控诉时。有单叫头、双叫头之分。一般使用单叫头。情绪特别高昂时,重复一次,称双叫头。

  1. 单叫头
    | 八大 台 | 仓 - | 仓 - | 扑 扑 扑 扑 扑 扑 | 仓 才 | 仓 才 | 仓 - ||
  2. 双叫头
    | 八大 台 | 顷 - | 仓 - | 扑 扑 扑 扑 | 顷 - | 仓 - | 扑 扑 扑 扑 扑 扑 | 仓 才 | 仓 才 | 仓 - ||

夺头

  1. 大锣夺头
    | 隆 冬 | 大大 大台 | 仓个 来才 | 乙台 仓 | 大扑 台 | 仓 ||
  2. 小锣夺头
    | 隆 冬 | 大大 大令 | 台个 令台 | 乙令 台 | 大 台 | 台 ||
  3. 大锣平板夺头(软夺头)
    | 隆 冬 | 大 大大 | 仓 才 | 才 七 | 仓 ||
  4. 小锣平板夺头(软夺头)
    | 隆 冬 | 大 大大 | 台 台 | 台 令 | 台 ||

凤点头

属于开唱用的锣鼓点。结构简短,形式多样,有大锣和小锣的凤点头,还有单签、双签等不同奏法的凤点头。分别可作摇板、快板、流水、散板唱腔的入头。

  1. 大锣凤点头(单键)
    | 0 大大 | 衣大 大大 | 仓 才 | 仓个 令才 | 乙台 仓 ||
  2. 小锣凤点头(单键)
    | 0 大大 | 衣大 大大 | 台 台 | 台个 令台 | 乙令 台 ||
  3. 大锣三锣凤点头
    又名硬三锤,用于激动、紧格、愤怒的情绪下唱快板的时候,如《斩马谡》中诸葛亮唱“若不是画图来得紧”这一段快板时,即用大锣三锣凤点头。
    | 大大 乙台 | 仓 · 仓 | 仓 ||
  4. 小锣三锣凤点头